本書介紹了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并探討了微生物菌群在生物醫(y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具體內容包括微生態(tài)平衡含義,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腸道菌群與代謝類疾病、消化類疾病、神經(jīng)類疾病、人體免疫性疾病的關系,并著重闡述了益生菌的重要性、作用機理等內容。本書適合醫(yī)學專業(yè)人員、公共衛(wèi)生工作者及相關專業(yè)大專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研究逐漸成為生物醫(yī)學領域的熱門領域之一。微生物菌群是指生活在人體內外的微小生物群體,與人類共同生活,相互作用,對人類的健康與疾病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過去,我們對微生物菌群的認識主要停留在細菌感染與疾病的防治上。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們開始意識到微生物菌群對人類健康的綜合影響。微生物菌群在人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微生態(tài)系統(tǒng),參與多種生物學過程,包括消化吸收、免疫調節(jié)、營養(yǎng)代謝等。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微生物菌群與人類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口腔菌群與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關聯(lián);而皮膚菌群與濕疹、痤瘡等皮膚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 除了人體內部的微生物菌群,外部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菌群也會對人類健康產(chǎn)生影響。例如,不良室內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菌群可能導致室內污染,引發(fā)過敏、哮喘等;在自然環(huán)境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與地理位置、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關聯(lián)密切。然而,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尚有很多未知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微生物菌群結構及其多樣性、微生物菌群的功能與表達活性、微生物菌群與宿主的相互關系以及微生物菌群與人類健康之間的具體聯(lián)系。只有深入了解這一領域,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開發(fā)出針對性的治療策略。 本書旨在介紹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并探討其在生物醫(y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我們將從微生物菌群的基本概念、分析技術、與人體健康相關的領域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等方面展開闡述。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對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與人類健康有更全面的了解,為未來的研究與臨床實踐提供指導和借鑒。相信通過不斷深入的研究,我們能夠揭示微生物菌群在維持人類健康中的重要性,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加有效的干預手段。讓我們一同踏上微生物菌群的探索之旅吧! 著者 2024年4月
第1章 緒論 001~012 1.1 微生物概述 002 1.1.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002 1.1.2 微生物的主要分類 002 1.1.3 微生物的分類系統(tǒng) 004 1.1.4 微生物的主要分布 005 1.2 現(xiàn)代微生物學概述 006 1.2.1 現(xiàn)代微生物學的研究領域 006 1.2.2 現(xiàn)代微生物學的研究方向 007 1.2.3 現(xiàn)代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008 1.3 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 009 1.3.1 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的基本內涵 009 1.3.2 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與環(huán)境 010 1.3.3 微生物菌群生態(tài)與人類健康 011 參考文獻 012 第2章 微生態(tài)平衡與人類健康 013~022 2.1 微生態(tài)與微生態(tài)平衡 014 2.1.1 微生態(tài)研究的意義 014 2.1.2 微生態(tài)平衡及主要標志 015 2.1.3 微生態(tài)平衡失調及主要標志 016 2.2 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 017 2.2.1 微生態(tài)系統(tǒng) 017 2.2.2 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與結構層次 018 2.2.3 人體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與功能層次 020 參考文獻 021 第3章 腸道微生物概述 023~030 3.1 腸道微生物分類 024 3.2 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 024 3.2.1 腸道微生物的功能 024 3.2.2 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因素 025 3.3 腸道微生物的應用現(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 026 3.3.1 腸道微生物的應用現(xiàn)狀 026 3.3.2 腸道微生物的發(fā)展前景 028 參考文獻 029 第4章 腸道微生物的生態(tài)學基礎 031~045 4.1 腸道微生物入侵 032 4.2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 036 4.3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間的互利共生 038 4.4 腸道微生物功能與代謝研究 039 4.5 腸道微生物間的競爭 041 參考文獻 044 第5章 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046~083 5.1 腸道微生物研究策略、方法與主要內容 047 5.1.1 腸道微生物研究策略 047 5.1.2 腸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048 5.1.3 腸道微生物研究內容 049 5.2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fā)展與腸道菌群研究 049 5.2.1 第一代測序技術 051 5.2.2 第二代測序技術 052 5.2.3 第三代測序技術 053 5.3 腸道菌群組成結構的研究方法 055 5.3.1 16S rRNA基因測序技術 055 5.3.2 全基因組測序技術 056 5.3.3 宏基因組測序技術 058 5.3.4 宏轉錄組測序技術 061 5.4 腸道菌群功能的研究方法 063 5.4.1 宏基因組測序技術 063 5.4.2 代謝組學測序技術 064 5.4.3 基因組學測序技術 066 5.4.4 轉錄組學測序技術 068 5.5 腸道菌群與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070 5.6 腸道菌群與疾病關系的研究方法 074 5.7 腸道菌群調控的研究方法 075 5.8 腸道菌群代謝物的研究方法 077 5.8.1 16S rRNA基因測序技術 078 5.8.2 全基因組測序技術 079 5.8.3 代謝組學測序技術 079 5.8.4 核磁共振波譜技術 079 參考文獻 081 第6章 腸道菌群與代謝類疾病、消化類疾病、神經(jīng)類疾病的關系 084~114 6.1 腸道菌群與代謝類疾病的關系 085 6.1.1 代謝類疾病概述 085 6.1.2 腸道菌群與肥胖 085 6.1.3 腸道菌群與糖尿病 087 6.1.4 腸道菌群與高血壓 089 6.1.5 腸道菌群與高脂血癥 090 6.2 腸道菌群與消化類疾病的關系 091 6.2.1 消化類疾病概述 091 6.2.2 腸道菌群與腸易激綜合征 093 6.2.3 腸道菌群與炎癥性腸病 094 6.2.4 腸道菌群與腸道感染 096 6.2.5 腸道菌群與脂肪肝、肝硬化 098 6.3 腸道菌群與神經(jīng)類疾病 104 6.3.1 腸道菌群與精神障礙 105 6.3.2 腸道菌群與帕金森病 107 6.3.3 腸道菌群與腦血管病 108 6.3.4 腸道菌群與孤獨癥譜系障礙 110 參考文獻 112 第7章 腸道菌群與人體免疫性疾病 115~123 7.1 腸道菌群與人體免疫性疾病的關系 116 7.2 腸道菌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 117 7.3 腸道菌群與過敏性疾病 119 7.4 腸道菌群與免疫缺陷性疾病 120 參考文獻 122 第8章 益生菌與人類健康 124~134 8.1 益生菌的基本內涵 125 8.1.1 益生菌的定義及主要作用 125 8.1.2 益生菌的主要分類 125 8.1.3 益生菌的基本特性 126 8.2 益生菌的分布規(guī)律 127 8.2.1 益生菌在腸道中的分布規(guī)律 127 8.2.2 益生菌在不同發(fā)育時期的分布規(guī)律 128 8.3 腸道益生菌的平衡與失調 129 8.3.1 腸道益生菌的平衡 129 8.3.2 影響腸道益生菌平衡的主要因素 130 8.3.3 腸道益生菌平衡失調與疾病的關系 130 8.4 益生菌的作用機理與發(fā)展前景 131 參考文獻 133 第9章 飲食與腸道菌群 135~145 9.1 飲食與腸道菌群的關系 136 9.2 膳食纖維與腸道菌群 136 9.3 營養(yǎng)物質代謝與腸道菌群 139 9.4 飲食習慣與腸道疾病預防 141 參考文獻 144 后記 146~147
ISBN:978-7-122-45811-7
語種:漢文
開本:16
出版時間:2024-07-01
裝幀:平
頁數(shù):147